一小时过程定义法
20年前,我在美国国防部下属某部门担任EPG组长。最初的建立内部标准过程文档的工作,让我感到非常棘手:面对庞杂的业务流程、众多的角色职责,以及需要统一的标准化要求,我一度不知从何下手。后来,圣地亚哥海军系统(SPAWAR)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模板,这为我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启发。我以这些模板为基础,逐步整理出我们部门的标准过程文档。这一过程虽然艰难,但耗费数月终于初见成效。
之后,我的朋友Suz Garcie在她的书《CMMI生存指南》中提到了一种更为高效的方法,称为“一小时过程定义法”。这种方法能够在短短一个小时内快速完成70-80%的过程定义,大大提升了效率。受到启发后,我将这一方法应用于多个客户辅导项目中,包括国开行和河北世窗等企业。实践证明,这种方法简单高效,特别是在动态环境中效果尤为显著。
基于这些经历,我撰文介绍“一小时过程定义法”,希望能够帮助更多企业在快速变化的市场中,轻松实现过程的建立与优化。
为什么需要“一小时过程定义方法”?
在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中,企业经常面临如下挑战:如何快速响应不断变化的需求?如何优化内部流程?如何在不牺牲质量的前提下提高运营效率?然而,传统的过程设计和优化方法通常过于僵化,存在以下痛点:
1、周期过长
企业总希望建立一套大而全的标准过程。从调研到最终成稿,往往需要数周甚至数月时间,这与企业追求敏捷和高效的目标背道而驰。
2、复杂性
在设计过程中,团队常常陷入细节讨论,导致效率低下,难以快速交付结果。
3、沟通障碍
跨部门协作中,角色和职责的不明确,团队之间缺乏共识,进而影响效率和成果。
针对以上问题,“一小时过程定义方法”提出了一种快速、灵活的解决方案,能够在有限时间内完成70-80%的初稿设计,为后续优化提供坚实基础。
"一小时过程定义方法"的优势
1、高效性
在固定的时间框架内完成主要工作,避免传统方法的冗长流程。
2、灵活性
适用于多种场景,无论是新流程设计还是现有流程优化,都能快速达成目标。
3、团队协作性
通过清晰分工和时间管理,激发团队的集体智慧和潜力。
首先,什么是过程?
“过程”是为实现特定目标而组织的活动集合。一个完整的过程包含以下要素:
- 1、输入与输出:明确起点和终点,以及关键的产出物。
- 2、活动步骤:定义实现目标所需的任务和操作。
- 3、角色与职责:指定每一步的执行者及其具体职责范围。
- 4、规则与指南:确保每项活动遵循既定的标准或规范。
通过“一小时过程定义方法”,团队可以快速构建清晰的过程初稿,为企业运营打下扎实基础。

方法的核心理念
“一小时过程定义方法”结合了敏捷思想的精髓,强调快速迭代和团队协作,具体包括以下理念:
1、时间盒管理
限定每个过程设计阶段的时间,促使团队集中精力完成核心内容。
2、迭代优化
初稿完成70-80%即可满足基本需求,后续通过多次迭代完善细节。
3、直观可视化
使用白板或在线工具(如Mural、Miro),通过颜色编码的便利贴将流程可视化,便于团队快速理解和协作。
4、团队协作
明确分工和职责分配,充分发挥每位成员的专业知识和经验。
方法的适用场景与案例分析
“一小时过程定义方法”适用于各种规模的组织和场景,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情况:
1、新过程建立
通过专业人员的参与,快速定义研发、测试、交付等关键环节的过程,为企业的团队提供清晰的行动指引。
2、现有流程优化
在过程效率低下或存在瓶颈时,通过该方法快速分析并设计改进方案。
3、跨部门协作
在涉及多个部门的工作中,利用该方法快速达成共识,明确角色分工和协作模式。
4、对标最佳实践
借助如 CMMI 等行业标准模型,快速填补企业标准过程中的不足。
5、应急方案设计
在紧急情况下(如客户投诉或突发事件),使用该方法快速制定应对流程。
方法的实施步骤详解
“一小时过程定义方法”分为三个阶段:准备阶段、过程定义阶段和收尾阶段。以下是每个阶段的详细步骤:
步骤 1:准备阶段
1、明确顶层结构
在开始之前,团队需要定义过程的整体框架,例如基于瀑布或敏捷方法的整体框架。这包括每个子过程的名称、范围及逻辑关系。
2、组建团队
成功实施方法的关键在于组建一个高效的团队。团队成员应覆盖所有涉及领域,并熟悉当前业务。
3、定义角色
列出业务流程中所有的角色及其职责,确保设计全面且不遗漏关键任务。
4、准备工具
需要足够大的工作空间,以及白板、不同颜色的便利贴(例如,橙色代表角色,蓝色代表任务,绿色代表产出或事件,粉色代表指南或规则)或使用网络画布协作平台(如Mural,Miro)。
步骤 2:过程定义阶段
1、分解任务
每个子过程分解为不超过15个任务,避免流程过于复杂。
2、可视化设计
按照角色顺序排列,逐步定义流程。
3、冲刺与审查
每个子过程设计分三个15分钟冲刺完成,每次冲刺后进行5分钟审查,确保过程质量。
4、团队协作
各团队成员专注于自己熟悉的领域,遇到问题及时与协调人沟通。
步骤 3:收尾阶段
1、编号与记录
使用 RNX 编号规则(R 表示角色,N 表示子过程,X 表示任务编号),为每张便利贴编号,便于后续整理和调整。
2、拍照保存
完成初稿后,用相机记录每个白板内容,确保信息完整。如果使用Mural等协作平台,可以建立相应的基线。
3、审查与反馈
团队成员对流程初稿进行整体审查,提出优化建议。
4、电子化转录
将流程初稿转录为电子文档,便于进一步优化和分享。如果使用Mural等画布工具,可以导出到其它格式进行分享。

总结
“一小时过程定义方法”是一种高效的工具,能帮助企业快速应过程设计中的挑战。通过科学的步骤和工具支持,该方法不仅提升了团队效率,还为后续优化和迭代提供了坚实的基础。如果您对这一方法感兴趣,欢迎联系我进一步交流!
下面几张图片展示了这一方法在客户中的实际应用实例,均取得了良好效果。








本文作者:高山 CMMI高成熟度主任评估师 讲师